日前,由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國際(澳門)公共管理學會、馬耳他國立旅遊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主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承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學研出版社、《經濟管理學刊》、《教育發展學刊》支持,國家外國專家項目基金、澳門霍英東基金會、高勝•文化基金會資助之國際公共管理2025春季學術論壇圓滿落幕。是次論壇主題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多名專家、學者、研究員參與,論壇適逢主辦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71年華誕,與會各界嘉賓首先對學校在各領域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表示熱烈祝賀,衷心祝願學校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再譜華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就更多教育豐碑!會議連續兩天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研究成果將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牛虧環代表主办单位致辭,她表示,學院將圍繞三大核心推進思政教育與拔尖人才培養。一、堅守初心,以思政創新培根鑄魂。思政教育要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通過行走的課堂、巴士課堂、音樂課堂、里弄課堂、紅船課堂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思政課”,推動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向“互動共鳴”轉型,增強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二、聚焦關鍵,以機制創新培育拔尖人才。通過構建全鏈條、跨學段、多維度的培養體系促進其發現和培養。如精准識別與動態評價、協同育人生態構建、數智賦能教育變革等提升教育效能;三、勇擔使命,以系統思維服務國家戰略。系統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將思政教育創新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打造一批“大思政課”品牌,培養既具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與全球勝任力。
研究成果將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研究員劉伯良以《數字經濟賦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影響與空間溢出效應》作專題報告。他指出,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正深刻改變經濟社會運行模式,為世界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發展注入新動能。研究將賦能過程解構為"三個滲透"機制,並構建指標體系,選取全球106個典型國家為樣本,通過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發現:數字經濟不僅顯著提升本地人才與創新高地發展品質,更產生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若忽略這一效應,將低估數字經濟的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該效應在北美洲、亞洲、歐洲及非洲尤為突出,且在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表現更顯著。研究結論為評估數字經濟效能提供了數據支撐,也為全球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建設提供了政策優化方向。
研究員劉夢華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為題作報告。她指出,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基礎學科與工程技術教育、完善本土培育機制,凸顯思政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當前思政教育面臨五大挑戰:內容陳舊缺乏吸引力、創新滯後於社會發展、重理論輕實踐、跨學科融合不足、國際視野缺失。針對這些問題,她提出創新路徑:一是增強時代性與針對性,更新內容並定制個性化方案;二是構建系統性創新體系,融入前沿理論與實踐;三是強化實踐應用,通過案例分析與社會實踐提升能力;四是推進跨學科融合教育,拓寬學生視野與問題解決能力;五是加強國際元素,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與全球競爭力。研究為優化思政教育、服務拔尖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思路。
研究員周寧婷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作專題報告。她指出,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和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作為塑造人才價值觀與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其模式創新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戰略。研究基於"三全育人"理念,構建多元化創新框架:激勵教育法通過正向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感染教育法借助環境薰陶潛移默化塑造價值觀;"五位一體"模式整合教育、管理、服務等要素形成育人合力。這些創新路徑依託數位化技術賦能、跨學科融合和實踐育人,推動思政教育從理論傳授向綜合素質培養轉型,適應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需求。研究強調,未來需重點推進價值引領、創新實踐和國際視野三個維度協同發展,通過深化課程思政、拓展實踐平台、加強國際交流,培養兼具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全球競爭力人才。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員强成文博士点评指出,研究員劉伯良從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背景出發,提出數字經濟對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促進作用,分析了當前世界各大洲數字經濟對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相關關係,研究這篇文章無論在模型分析還是變數選擇上都非常嚴謹,把樣本國家分為中等以上收入國家、中等以下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等類型,並分析了各大洲國家之間數字經濟對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相關關係,並給出了結論認為亞洲在數字經濟對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低建設的相關關係較高。研究員劉夢華從思想政治教育對拔尖人才創新能力培育實踐來看,這篇文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拔尖人才創新能力培育之間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於拔尖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文章切口較為宏觀,希望可以從更加微觀的視角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觀塑造對於拔尖人才培育的實踐過程,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題。 研究員周寧婷的文章論述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對拔尖人才培養實踐的幾種較為典型的模式,並提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具體問題,如協同育人還不能深入;育人理念還不夠重視等問題,並從宏觀層面給出具體對策建議。需要指出的是,論文需要選擇一個模式進行深入探討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員俞建梁指出,實踐表明政治方向是人才建設首要問題,政治過硬是人才培養合格的前提。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本質是“鑄魂”與“賦能”的雙向融合,既需卓越專業能力,更需堅定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當前國際競爭本質是人才與價值觀的競爭,若缺失家國情懷,技術可能異化為逐利工具。思政教育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確保培養出兼具家國情懷與創新能力的戰略人才。他強調,嚴把政治關是人才培育的核心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馬光霞老師指出,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加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均強調完善相關機制,凸顯其戰略意義。思政教育賦能人才培養,既是使命所在,也具獨特優勢。劉夢華、周寧婷兩位學者分別從思政教育內容與模式創新切入,深入探討培養路徑,雖選題宏大,卻展現嚴謹治學的態度。馬光霞認為,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期待學界同仁攜手同行,持續探索思政教育與拔尖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為國家戰略貢獻智慧。
會議主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公共管理學會會長張向前首先對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專案表示熱烈祝賀,特別感謝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馬爾他國立旅遊學院、高勝‧文化基金會、澳門霍英東基金會、國家外國專家基金、海內外同仁對對國際公共管理學術論壇長期以來的寶貴支持,國際公共管理論壇已成為境內外廣泛關注重要平台和學術品牌。本次論壇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議題,適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七十一載華誕,與會代表共聚一堂,既是為學術研討而來,亦是為校慶添彩,雙喜臨門,共襄盛舉。
張向前總結指出,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融合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為立德樹人工作指明方向。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國家戰略人才建設,本次論壇正是對這一戰略要求的積極踐行,展現了教育界服務國家大局的使命擔當。他點評三位學者緊扣“新質生產力”與“立德樹人”雙重要求,既具數字經濟時代前瞻性,又突出思政教育鑄魂本質,研究成果既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更為國家突破核心技術、提升全球人才競爭力貢獻智慧。張向前期待學界深化“數字賦能”與“思政創新”交叉研究,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持續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注入新動能。
會議主席、特聘教授、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首先對研究團隊長期取得優秀的成果表示肯定與祝賀。他表示,成員的研究成果填補學術空白,具前沿性,如透過數據和模型,發現了數字經濟對世界不同洲份人才高地發展的影響;借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對思想政治教人才培養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議。他相信,相關研究成果可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他期望,論壇通過成果報告、出版專著、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以及聯辦各類學術活動等嚴謹、科學及創新的比賽與活動模式,打造全國知名品牌學術論壇,發掘更多管理人才,為管理領域提供新思路,助力培育創新管理人才。
高勝文總結過去論壇和合作成果時表示,國際公共管理學術論壇多項成果以不同的形式送呈政府相關部門,為滬澳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參考依據。他同時公佈2024年學術研究項目完成情況,在澳門基金會、澳門霍英東基金會、高勝•文化基金會等澳門公立、私立基金會及企業資助下,今年數十項學術科研項目已順利完成。成員主持的《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民政促進共同富裕戰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社會組織發展影響因素研究》分別榮獲國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一等獎及三等獎,以及舉辦多個國際性與全國性學術比賽,出版《面向2035年滬澳共同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激勵機制研究》等多本學術刊物。此外,2025年也取得新的突破,首次獲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開展項目。近年,先後獲國家相關部門、澳門公立基金會、澳門文化發展基金、私立基金會及企業資助,體現雙方科研良好的發展勢頭,且備受各界認同及肯定。
論壇上,與會者還就人才發展相關之前沿問題、學術項目、各階段成果、科研資源、未來進展等作介紹、熱烈討論、交流及協定。出席成員還包括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所見習研究員容詠欣,青年委員會主任陳家豪,出版委員會主任林敏儀,下屬16個研究所近20名成員;澳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籌委會主任劉弘燁;香港科學技術協會駐澳門聯絡部秘書處代處長曹洪彬;學研出版社編輯鄭傲軒;馬爾他國立旅遊學院中國事事務部主任王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邱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周贇、余緒鵬博士、岳梅博士、李瓊瓊博士等;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員劉靈嫻、韓徹駒、劉祺;國際(澳門)公共管理學會研究員王亞航、桂苑潔、華思雨、劉小芳、孟雨桐、周勝男、周晨雨、李燁希、王婧、陳浩、陳梅、周志豪、周梓茵、蘇詩淇等;上海市浦東新區委員會黨校副教授、上海市網路作家協會理事王昊;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知行學社成員楊余佳、曹亦成、胡慕斯煬、嚴英傑、潘陽、馮婧、秦雪飄、朱聖賢、陳子豪、陳銳敏、施天彥、張思洋、馬疏澤、李雨慧、張嘉博等;以及其他參會成員與友好機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