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澳青少年視力不良情況日趨嚴重,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表示關注,籲共同關注青少年視力健康。
研究院政策研究主任高勝文表示,本澳視力不良情況日趨嚴重且呈低齡化趨勢,據澳門慢性病防治委員會數據顯示,約每六名小一學生中會有一名近視;據《2020年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民體質監測報告》數據顯示,12-17歲2020年視力不良率各年齡普遍高於2015年,視力不良率接近八成。而近視成因眾多,包括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環境因素是主要成因,尤其在光線不足、屏幕光度過光的情況下長時間注視電子產品,將對視力造成較大的損害。
高勝文指出,眼睛是靈魂之窗,需加以愛惜及保護,必需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共同關注,他建議當局應有序開展青少年視力檢測與保健工作、建立青少年視力數據庫、恆常推行視力健康宣傳和教育、普及護眼知識方法,以及多參與戶外活動,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等,全面提升社會愛護眼睛意識。
身兼中醫生的研究院中醫產業研究所見習研究員陳劍威表示,新學期開始,兒童青少年又回歸到課堂學習,學生習期間如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用眼負荷加重,就會出現眼睛疲勞,可引起眼乾澀、酸脹、疼痛、視物模糊,長期以往便會導致小朋友出現近視問題。他認為,培養小朋友良好用眼習慣,家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他提出以下建議。1.家長應教遵導小朋友讀書、寫字的正確姿勢;2.讀書環境光線要充足柔和,不宜過暗或過亮,盡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如必須使用,須控制好時間,同時應避免有害藍光;3.注重戶外活動的重要性,小朋友每天應有適當的戶外活動,從而預防和延緩近視;4.保障充足睡眠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飲食營養均衡等。
據悉,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為愛國愛澳社團,以熱愛學術研究,團結世界廣大學術研究愛好者;熱心服務社會,推廣、普及、促進各學術研究領域的繁榮和發展為宗旨。研究院下設14個研究單位、5個工作單位及6個附屬機構,現有全球專家會員2200多名,未來,將積極組織全球專家學者會員在各領域為社會建言獻策、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愛澳。